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探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探索
陈 刚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会学习已日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共识。显然,学会读书首先应当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非常朴实的话,形象直观地道出了阅读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所重视。新《语文课程标准》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一次把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对小学各年级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量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几本薄薄的教材上,心无旁骛,阅读面窄,阅读量不足,见识贫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的瓶颈。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知识和能力逐步发展和过渡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识字工具,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经验,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参与阅读实践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与浩如烟海的读物相比,他们的知识又显得多么的贫乏,理解力偏低,缺乏辨别和选择读物的能力,没有较为系统的阅读方法,这一切,又正好制约了他们进一步的阅读实践。可见,深入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途径与方法,不论是对语文教学本身还是对学生长远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带领学生共读一本书。
老师的示范既是学生的榜样,又是学生的动力。带领全班学生共读,能够营造浓浓的阅读氛围,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共读的形式很多。最重要的是老师读给孩子们听,读书的开头,读最精彩的片段,给他们介绍书中人物,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开展相关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坚持共读同一本书,能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阅读火种。
(二)根据学生差异推荐不同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较低,识字量不足,注意集中时间短,因此读物应以形象生动的注音读物为主,内容可以是儿歌、谜语、童话等;随着对拼音的进一步熟练和识字量的增加,中年级学生应由以注音读物逐步转向纯文本读物,阅读范围也应有大的扩展,可在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一些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经典著作、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鼓励学生试着阅读一些报刊杂志等;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故事情节丰富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然后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新书推荐会、课外阅读成果汇报展示活动、读书标兵评选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给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2.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了《海底世界》就可指导学生读《海洋》,学了《争吵》就可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学了《三顾茅庐》就可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总之,要协调好课内外阅读的关系。
(二)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不断教育他们有选择的阅读,既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告诉学生那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能力。我们应把展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小品、剧本、诗歌、科幻小说、游记等作为好书向学生推荐。
(三)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古人曾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为他在以后的文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我除了每周一次的阅读活动外,还经常在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读书,并允许他们在语文课作业完成后可以读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同学有了好书,鼓励大家传阅。每月开一次“读好书”交流会,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三、阅读指导的终极目标: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古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一切读书学习活动都是极为痛苦的事,其实这恰恰扭曲了阅读的本质,是旧时代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思想的产物。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使人极为愉悦的一种生命活动。许多领略了阅读真谛的大家们都用他们的切身体会证明了这一点。淘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高尔基在谈到他阅读的感受时,曾欣喜地说:“热爱书吧!她会使你的生活轻松;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她会引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她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说明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提升人的气质和魅力。可见,真正的阅读乃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是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
怎样才能引领学生享受到这份快乐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人首先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以书为友的人。第二,指导者本人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灵活自主的选择读物。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课内外结合逐步渗透。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不要过高,尤其不能让他们产生负重阅读的感觉。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他们进行阅读成果交流展示创造宽松的平台,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打心里意识到,读书是快乐的、有用的。有了以上良好的基础,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孩子们离快乐阅读就越来越近了。
作者单位: 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